用镜头记录历史
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用镜头记录历史

摄影家桑秋华的成功之路  

[文/ 纪  震 2008年  (王占银  李庆华  岳宝林对此文亦有贡献)]


    “咔嚓”,是按动快门的声音。当下从初具思维的孩童,到耄耋之年的翁婆,都可以“咔嚓”一下为自己留影像。在照相机相当普及的今天,这已经成为快乐生活的一部分。但要把摄影作为一门艺术,一种职业,还真不是“咔嚓”一下就能办到的事儿。菏泽市王浩屯乡村小路上走来的青年摄影家桑秋华,多年来与相机为伴,执着拍摄,“咔嚓”出了成千上万张令人赞叹不已的摄影精品,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青年摄影家。


    辛酸的印记成长的足迹


    说起秋华的摄影之路,固然有与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的快乐、欣慰,但回顾当初,更多的却是艰辛,是酸楚。

    那是1982年初的一天,高中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秋华无意中发现贴在一电影院门口的“摄影基础培训招生”广告,立刻撩动了他那颗好奇的心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报名参加了培训班。短短40个晚上的培训,从摄影基础理论到相机的结构与操作、光线的掌握与运用、暗室的冲洗与扩印、  以及照片的取舍与命名,他一一记在心毗,练在于手上。摄影这门学问犹如铁般牢牢吸引着他,孕育了他幼小心灵中的艺术荫芽,他迷上了摄影,且此一发而不可收。

    谁都知道,摄影的基础工具是相机。但当他刚想向母亲提出买相机时还是张不开口——父亲去世早,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自己三兄妹,一家人省吃俭用,还欠下了不少债,买相机母亲能答应吗?一连几天,他吃不下饭,睡不好觉,办什么事都心不在焉。“知子莫如母”,母亲看透了他的心事,把准备还债的钱给他买了一台海鸥4B相机。当他这个穷孩子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相机时,高兴与难过复杂地交织在一起,成功欲与责任心一起积淀在心底。

    没有暗室,他用被褥把自己卧室的门窗蒙住;没有安全灯,就用红纸包住一个普通灯泡代替;摞上两个木箱代替摄影架,门窗玻璃代替上光机,就这样,他开始了对摄影艺术王国的探秘。

    工作之余,白天,他骑上自己那辆破旧的“大金鹿”自行车,捎上一把旧雨伞,背上那个装有“海鸥”的五角星书包.再塞上几个窝头,走乡村原野,串农户人家,饿了,啃个窝头,渴了,讨口井水,活生生一个苦行僧。

    夜晚,他把内己囚在黑室,洗胶卷,扩照片。酷夏.暗房闷热,蚊叮虫咬,他强制忍耐;严冬,暗室结冰,手脚麻木,他全然不顾。

    选择摄影,也就等于选择了花钱。对于一个工资二、三十元的青年职工来说,搞摄影谈何容易?当初还是恋人的美华,为了自己的心上人所钟爱的事业,不惜去模拟环卫工人扫大街,从初恋到现在一直无怨无悔地支持配合他的工作。有一次.为了买必须的器材,一个月24元的工资花空了,他靠仅有的3斤面坚持了7天。一天,他在锅里摊面饼,忽然看见恋人陈美华推门,进来了,急忙把锅盖上了。美华掀开锅盖一看,锅里没有一丁点儿油。粘得锅底发黑了,冒出刺鼻的糊味,心疼的跟泪忍不住往下掉⋯⋯

    1985年3月2日晚上,在不隔音的宿舍里,隔壁邻居家的一番对话,他至今记忆犹新:“这个秋华,为了拍照,不舍得吃,不舍得喝,瘦成那样,图啥?”当时,秋华正处在事业的迷茫状态.听了这话,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:继续下去——钱从哪里来?不干又怎会甘心“自己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”,秋华现在想起来这段艰苦、痴迷的经历,依然记忆犹新。

    1986年7月·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正在紧张施工,秋华为了留下那些弥足珍贵的镜头.利用星期天赶到工地拍片子。当时他的工作单位是红旗商场,白天没有时间.只有在晚上干,他一个人关起门来,用两个碗。一个用来盛显影液.一个用来盛定影液,一干就到深夜。由于7 月17、18、19三个晚上的连续工作,连困加累,最后冲着胶卷坐在地上就睡着了。第四天早晨醒来,发现自己睡在了地上,一身臭汗⋯⋯

    夏天为了拍好荷花,只有海鸥相机的他,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下到池塘里,才好近距离地拍特写。他双脚深陷污泥.俩腿被划得全是血迹,但拍出来满意的片子,他一点也不觉得苦⋯⋯

    为了买胶卷、相纸,他给人家画起了影门墙(照壁),尽管有些辛酸,但他坚持不懈;面对那一件件的退稿,一次次的失败,他没有退却,相反,更坚定了他追逐摄影艺术的信念。

    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1985年1月15日,他的作品《争夺》首次被《工人日报》发表了。此时此刻。他泪水盈眶:“我能行,退堂鼓我不打了!”从此,秋华坚定了信心,走上了充满阳光的艺术大道。


生命的花朵艺术的高峰


    了解摄影的人都知道,这不仅是烧钱的营生,还是一种体力活.不少情况下还需要一种冒险精神。桑秋华热爱摄影之执着、之深沉、之玩儿命,绝非一般人能比。他的很多精品之作,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。从下面一组镜

头,可以窥见一斑。

    为拍好一个城市的全景、大景,必须居高临下。1980年代的菏泽中银大厦,可以说是菏泽城市形象的唯一选择。桑秋华拟拍一张以中银大厦为中心画面的菏泽大景,立足点选在了中银大厦南面的国安大厦。当他爬上信号塔抓拍时,不知道脚下的支撑横棍少了一个螺丝,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,拍完之后,他被吓出了一身冷汗。后来这张代表菏泽形象的标志性图

片,多次用于宣传菏泽。它背后的惊险故事却无人知晓。

    东明石化是菏泽最牛的大企业,宣传菏泽发展离不开它。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宏观场面,秋华攀缘旋转塔拾级而上,由于上面油泥太多,正在聚精会神拍摄的他一下子滑下来好几个台阶,险些受伤。这个漂亮又大气的作品.最能代表东明石化,也最清楚桑秋华所冒的风险。

    雨中的菏泽汽车站夜景那张片子,代表着菏泽交通形象.那是桑秋华带着病痛创作的。

    1987年春节,他决定一个人到黄山去抓拍黄山雪景。那时候的黄山不像现在常年开放,游人如织,那年月每到冬季都要封山。大雪覆盖的莲花峰。他是爬冰卧雪上去的,仙境一般的黄山雪景令他陶醉,他冒雪创作了黄山雪景,下山以后,冰鞋冰袜在被窝下暖了一夜才暖干的。创作、成功的欲望支撑着他,如此险恶的环境,他一呆就是十天。

    为了拍鸟姿,他让公园管理员把自己锁在鸟笼中,仔细观察,静息等侯,连续抓拍,公园关门了,管理员却忘记了他还在鸟笼中。

    双河集立交桥建成以后,立刻成为菏泽的城市标志性景观。秋华为了赶在菏泽牡丹花会前拍好这张片子,晚上九点去选角度,最终选择菏泽热力发电厂最高点晾水塔为最佳位置。初春时节,高高的晾水塔上风声过耳,险象环生.一般人别说夜间,就是白天也不敢冒然登顶。就在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塔顶刚刚找好角度时,心系他安危的爱妻美华来电话问情况,秋华调整身位背着风向,稳了稳砰砰跳的心,说了一句假话“没事,你放心”。手机在那一瞬间差一点就掉下去。这张险些用命换来的菏泽名片,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相框里。

    谈起类似的险情拍片,秋华如数家珍,一脸轻松。他说,为了找角度,爬高是经常的事,家常饭而已。在常人是看来那样惊心动魄,险象环生,他却一笑了之。他说,“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,万一在拍摄过程中牺牲了也是无悔的.....”。 爱妻说他“为摄影全身心投入,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”。

    其实,生活中的桑秋华,胆小如常人,连抽血化验他都害打怵。谁曾想他端起相机拍起片子来胆大包天不要命。

    1998年夏天,黄河大堤出现险情.秋华为了抓拍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镜头,连续4天奔波于黄河洪水滩区,一次又一次冒着危险。不顾浑身泥水,废寝忘食,拍下来几十张片子,留下了.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。  

    为了建立自己的牡丹数据库,20多年来,他一直坚持利用谷雨牡丹开放的前后20天时间·早起晚归,像一个幽灵似地,在各个牡丹园里苦苦寻觅,细细观察,录下了国花牡丹从萌动到盛开各个不同阶段的动人风姿。现在,他的牡丹数据库规模达20000多幅,在国内首届一指。

 桑秋华是个爱动脑筋、善于扑捉灵感又心细如丝的人,为及时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,他在床头柜上专门安装了一个台灯,取名“宝莲灯”,夜间一旦灵感闪现,立马写在纸上。他的不少获奖之作都是得益于这个这“宝莲灯”。

    桑秋华认为.拍出好片子,不一定非到奇山异景之地,要多拍家乡,宣传家乡。其实身边处处是美景,关键是留意发现、观察.独具匠心, 国际奥赛是全世界摄影艺术界最高水平赛事.有130多个国家参加,桑秋华入选的5张片子,题材分别出自东明、成武及菏泽。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,不一定非得出去才能创作优秀作品。

   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桑秋华,一个把摄影融入生命的青年,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“玩儿命徒”。有了如此的境界和精神,其作品的高度与内涵是不言而喻的。


    恩爱的夫妻和谐的家庭


    妻子美华在市财险公司担任副总经理,工作忙,为了不耽误她工作,他总是主动承担家务活.从小爱劳动的他洗衣做饭什么都干。有一次,他患感冒在家输液,美华欲照看他输完液再去上班,他再三催其上班。待美华下班后回来关心地询问病情时,一眼看见床边的墙上有点点血迹,经再三询问,他才“供出”:那是他用牙齿拔针头时.一不小心鲜血“呲”到了墙上。当时美华强忍着眼泪,赶紧转身给他做饭去了。

    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练出来的桑秋华,是个大孝子。美华说:“他对俺父母像对他母亲一个样。俺父母对他非常满意,说千里挑一、万里挑一也找不到第二个。”

    桑秋华孝敬老人.同时注意按照自己的成功体验和理念培养孩子,对独生女儿从不娇惯。夫妻二人都是大忙人,懂事的女儿主动承担了一日三餐。在重庆上大学期间,成绩优异,得过两个第一,一个第二;同一宿舍的女生亲昵地送她一个外号“桑妈”,以此表示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辛劳的认可与感谢。成才干练的女儿是他们的骄傲,

    母女俩在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也都成了摄影迷.每当休息日,一家人一起去拍片子,同去同来,其乐融融,令人羡慕不已。在他专业化的“陪训”指导下,母女俩的水平提高很快,2008年 ,美华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书终于拿到手。夫妻同为国家级会员。在菏泽是独此一家。

    桑秋华事业有成,家庭幸福,除了敬业精神外。还得益于他具有做人的全面素质。这里“回放”多年以前他有关”钱“的几个镜头:

    在他还是单身汉的时候,一天夜晚他去扩印照片存车时。捡到1700元现金。经过他的努力之后完璧归赵。失主感激不尽,他坦然地说了一句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
    1982年.桑秋华去菏泽百货站进货时.他从仓库出来时发现拿错了提包,提包里有3万元现金和几张已盖章的支票,他讯速返回找包主人。要知道,在当时那个视“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”三大件为身份标志的时代,3万元现金的分量太非同小可了。全年工资加起来不过500元的桑秋华,丝毫不为所动,脑子里想的不是自己,而是当事人会急成啥样子。当失主(金堤某公司张经理)从桑秋华手里接过提包时,只见张经理满脸是汗.激动的说不出话来。千恩万谢.非要⋯⋯。秋华平静地说了一句:“做人就应该这样。”

    1991年,桑秋华供职于菏泽印刷厂。有一次出差到济南采购摄影道具,需要开一张48元的增值税票。当他来到人民商场楼后的财务室开始办理时.栅栏里面负责开票的女士进到里间接电话.粗心的女士丝毫没有理会桌上成捆成捆的钞票.电话的过程约四五分钟。这些大宗钞票近在眼前,触手可及,可桑秋华心静如水。当那位女士接完电话出来,桑秋华对她说:以后你再接电话,千万要把钱先收好。女士先是愣了一下.要为桑秋华多开票据以表感谢,秋华执意不肯,坚持具实开票。当他离开时,女士表示感谢的话不绝于耳。20年后的今天.说起这事儿.桑秋华依然认为,是你的就是你的。不是你的千万不能动心,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。



    丰收的果实  感恩的胸怀

    “外师造化,内发心源”。秋华深谙文学修养对摄影艺术的支撑功能.也深知厚积薄发的治学哲理.凡能参加的文学艺术讲座、摄影艺术知识培训.他都想方设法挤出时问参与学习.汲取营养。

    盛夏过后是金秋.桑秋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。

    作品《田家风味》、《快乐》分别在1986年、1987年获国际摄影季赛三等奖;<秋》获1989年全国包装摄影比赛二等奖;《爆炸》获山东省梁磷杯摄影大赛一等奖;《在这块土地上》获橄榄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一等奖;《荷苞牡丹》获1992年全国第四届花卉盆景艺术摄影比赛二等奖;《期待》1994年入选第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;《暖》、《口福》、《牛皮鞋》1995年分别荣获首届山东琥珀杯广告摄影大赛一、二、三等奖,《山乡春早》获山东省金鼎杯艺术摄影比赛二等奖;《乐在其中》获1996年山东省泰山石化杯广告摄影比赛十佳奖;《初雪》获全国第三届民百杯摄影比赛铜奖;《请勿洒后开车》获1997年山东省仙霞杯广告摄影大赛十佳奖;《龙风毛线》获⋯东省第四届优秀广告摄影作品展三等奖;《伴》获山东省中行杯新作展铜奖;《姐妹》获1998年山东省摄影艺术比赛三等奖;《汁划生育势在必行》获1999年山东古贝春杯广告摄影大赛十佳奖;《天香》、《金阁》、《吉祥如意》获2002年首届全国牡丹花摄影大赛银奖;《须刀》获2003年山东省钢山特曲杯广告摄影比赛十佳奖;《橙汁》获2004年山东省第八届摄影艺术展银奖;《玉女》获多丽杯全国摄影比赛三等奖;《都市天使》、《人厦的凑曲》分别在2006年、2008年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摄影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;《初夏天东明集》获山东省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一等奖。2009年《家乡》、《光影》、《争分夺秒》等五幅作品分别人选十八届国际奥赛和美国PPA职业影锯等国际影展。

    20余年间,秋华同志拍摄的广告类、艺术类图片在全国、全省有311幅参展,其中获各类奖就达103次。

    同时,桑秋华还在《中国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大公报》(香港)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中国摄影报》以及《人民掇影报》等各种报纸上发表作品404幅;在《中国青年》、《中国花卉盆景》、《大众摄影》、《国际摄影》、《摄影世界》、《光与影》等杂志上发表169幅.各种书籍上发表2611幅,为国内外企、事业单位提供图片1642幅。为国际林博会、昆明世博会、山东省文博会、省绿博会、省游博会、菏泽林交会、房交会、经贸会、工业展、规划展等等会展所有图片共展出2212幅。为多家企业拍摄广告、包装及画册图片7829幅。

  他多年来一直痴迷推介菏泽牡丹,现存各类图片20000余幅。2002年建立了牡丹图片数据库,为更好地宣传菏泽牡丹提供了便利,在昆明世博会上获奖的牡丹单项奖中的111种中,有43幅是桑秋华拍摄的牡丹作品,为了让游客了解菏泽牡丹,2004年他精选了200余幅牡丹作品无偿捐给了菏泽牡丹园国花馆。先后出版牡丹专著3部,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为之作序。(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及银河出版社出版),还与其他同志合作出版了牡丹图书21部。他的牡丹作品316幅被国家邮政局采用,分别制成牡丹个性化邮票(128枚),邮资明信片(143种),邮资封(45种)发行。还曾经为五家扑克印刷厂提供牡丹图片830幅,(1993年至今印制扑克数量高达到4780000付。)作品“中国牡丹城——菏泽”被中央电视台采用,并从2006年8月1日起分别在中央一、四套及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和晚间新闻的天气预报栏目连3播年。

    2007年夏天,黄河菏泽段发大水,数万群众移民滩外。冬季到来后.胡锦涛同志十分关心滩区移民的生活。菏泽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制作一本“向总书记汇报”的画册,呈报党中央。这个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桑秋华。他接到任务后,在气温低、时间紧、任务重、条件差的情况下,认真研究、充分利用仰拍、平拍、空拍等多角度、多视点、多技法,克服r冬季色彩单一、村村镜头雷同等诸多难题.跑遍了东明所有移民新村,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.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。

    桑秋华同志于1995、1996和1998年举办过三次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:2002年举办了首次人体摄影艺术个展,同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“中国优秀人体摄影师”50强;连续两届获山东省“五个一工程”文化奖,连续五届荣获山东省广告摄影“十佳”,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评为“山东德艺双馨会员”等荣誉。

    闪光的足迹,闪光的数字,闪光的荣誉。秋华同志现为国际霍斯曼摄影家协会会员,中国摄影协会会员,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,淮海经济区摄影协会理事,山东省广告摄影协会常务理事,菏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。并于1985年起,被收录《中国摄影家大辞典》、《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》、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》和《中国摄影家全集》。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七套《中国摄影报》、《人民摄影报》和山东省广播电台、齐鲁电视台及山东卫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。

    谈起自己的成功,桑秋华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。他至今念念不忘恩师王延顺。如果当年不是恩师领他入门,如果不是恩师送他那八个胶卷.如果不是恩师在他准备打退堂鼓时,给予精神鼓励 ,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。

    他深深地感谢、热爱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  至今他依然坚持这样一个自己的准则:只要为了宣传菏泽,使用其作品分文不取。他的著作权意识里,有这样一条:只要打个电话告诉我需要哪一张,就行了。

    这在铜臭味儿弥漫的今天,是多么难得。

    谈到下一个目标,桑秋华直指国际影赛拿奖。他说,要走出国门,为国争光。

  让我们期待着。